在教學這十年當中,尤其是後來換到新學校之後這五年,常常被問到適性化教學的問題。所謂的適性化教學,顧名思義,其實就是適合每一個孩子不同的教學。一個班上29個孩子,理當就有29種適合不同孩子的不同做法及說法。這樣聽起來很恐怖也很累人,但是其實沒有像看起來的那麼恐怖。因為重點都在於觀察,紀錄與分析,這也是非常蒙氏的說法。所以我想分享一些我們這裡老師的基本做法與要求,也歡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做法囉!

(1) 多跟孩子們聊天

我承認自己很幸運的一點就是:我的個性其實一直很像個孩子。而孩子們需要的,其實是一個願意傾聽以及幫助他們整理想法的人。想想在工作第一年的一個我非常尊敬的老師對我說過的" 這些小孩才來到這個世界上不過三四年多,妳想到的絕對不是他能想到的。所以我們才要多給她們一些時間。" 在我工作這幾年間,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跟小孩子聊天。利用各種機會去跟他們聊天:吃午餐或點心的時候,個別教學結束或是做累的時候,走路去公園,陪他們上廁所...等等

而各種聊天的機會,其實可以深入瞭解每一個人的個性。有些孩子急躁,所以我給她們個別教學時會特別放慢速度,注重她們的理解度,也比較偏重一對一教學。有些孩子比較溫吞,所以我比較會邀請他們加入小組教學。因為他們思考比較慢沒錯,但是和朋友們一起,當朋友們說到一些想法和見解的時候,可以幫助他們接觸更多可能性。聊天只是幫助我們更瞭解她們的個性,然後從這裡為起點去思考最適合她們的教學方式。

(2) 拿掉自我情緒

常常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當下的第一個念頭也會是"你為什麼會想這麼做?" 這也是我們身為周邊成人需要去找出的問題根源,但是在出口講出這樣的話之前,請先拿掉自己的情緒。如果一開始就問"你為何要這樣做?" 很難不給孩子一種被批判的感受,多半我們就很難找到真正的答案了。所以我多半會先深呼吸一口氣,轉換環境, 把孩子們帶離原始現場。如果有受害者,轉換環境之後我一定會先確認傷者的傷處,給他我的立即關心並讓他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我也會不帶情緒的問加害者他這一方的故事。我會很誠實的告訴他 “我真的很想幫助你,知道原因會讓我比較能夠幫助你啊!” 通常成人拿掉自己的情緒之後,會比較容易得到孩子坦承以待的態度,而真正能夠瞭解她們的思維。孩子會隨著我們的情緒起舞,所以我們能做的事情,就是不帶任何情緒的去接受他們的想法。才能夠真正瞭解她們,才能夠去想下一步我們能做什麼事情。

(3) 不輕易加入自己意見

在聊天的過程中,目的是獲得資訊幫助我們瞭解她們,而不是教學。所以如果非必要,請盡量讓自己保持在傾聽的狀態中。若是有方有爭執,若非有一方出手傷人,我一定要一再申明傷害別人絕對不可以之外, 我都會盡量不出聲。而在"絕不可以傷害他人"這一方面,我的重點也會著重在"如果不想要別人傷害你,你就也不可以傷害別人" 這是互相尊重的概念。除此之外,請盡量給孩子們 “他們有能力可以解決這樣的爭端" 這樣的信心。我們大可以告訴A說 ”妳說對不起",然後要B說 “沒關係不要緊“ 然後營造大家還是好朋友拉拉手的美麗世界。但是終有一天她們是要面對到 “別人和自己有不同想法" 以及 ”這是一個溝通的世界" 這樣的概念。讓她們在安全的環境之下學習去面對這些現實的概念,是我現在的校長教會我的。她曾經說過 “ 很多家長認為老師的責任是讓他的孩子永遠不會犯錯。這是錯誤的想法。我們的責任是讓他的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學習坦然面對犯錯是一件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事情,然後我們會從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並且不會再犯一樣的錯誤。” 我非常喜歡她的說法。

(4) 幫助他們整理思緒和情緒

我常常覺得孩子們最需要幫助的一點,是整理與重述他們的想法。有時候在東拉西扯講了很多很多之後,我會綜括整理一句 “ 所以你當時覺得很憤怒 ” 或是" 這件事情聽起來讓你很開心啊” 這其實對於她們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他們常常覺得某些事情讓她們 “想跳起來",”身體發熱“等等。其實都代表了情緒反應。幫助他們理解這些情緒,然後去面對這些情緒帶給她們的感受和反應。瞭解自己的需要,才知道下一步可以怎麼做。當孩子們問我 ”那我應該怎麼做“ 的時候,還是一樣,把問題丟回去給她們。但是陪著他們,觀察她們的思考過程,也是很重要的瞭解個別孩童手法之一呢!

其實有時候,瞭解的過程也增加了感情的成份。能夠深入的去盡我所能解讀每一個小孩,一直都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每一個家長與老師應該做的事情。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永遠都很難。所以我們才要不斷的互相打氣提醒,一起加油!因為,每一個小孩的笑容,都應該是我們的目標才對呀 ♬

IMG_6161  

arrow
arrow

    Ms. La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